商品二维码也被称为商品的数字身份证,记者昨天从市场监管总局了解到,我国新修订的《商品二维码》国家标准从这个月开始正式实施,这意味着我国的商品数字身份证从一代将升级到二代。《商品二维码》国家标准修订了哪些内容,修订后对于生产企业,销售环节和消费者将带来哪些变化?
记者从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了解到,早期商品外包装上一维条码仅仅能承载约30个字符的数字及字母信息,而商品二维码可容纳数千字符的信息,容量提升超百倍,在我国推广也很快。
中国物品编码中心总工程师 李建辉:目前激活商品二维码企业总量连续三年同比增长超过25%。激活商品二维码产品总量连续三年同比增长超过40%。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100多个国家正在推进全球二维码迁移计划,目标是2027年实现零售终端全面支持商品二维码,这标志着二维码作为商品数字身份证已成为全球共识。
但是我国原有二维码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存在一定的差异,跨境贸易不能兼容,规范性、安全性也需要进一步提高,修订后的二维码标准,重点优化了商品二维码的数据结构、符号表示及质量要求,与国际标准实现了一致。
中国物品编码中心总工程师 李建辉:将原有三类的数据结构简化为两类:
编码型,可以理解为能够承载多种信息的智能二维码;
网址型,通过扫码会跳转到相应的网站,可以获得更多信息,包括检测报告、产品成分等。
助力企业降本增效
商品“一码通行全球”
现在很多商品的包装上有好几个二维码,有的用来付款,有的用来查真伪,还有的专门用来营销。不仅消费者扫码时觉得麻烦、容易搞错,企业也需要同时管理若干个不同的二维码系统,增加了成本,也造成资源浪费,今后使用符合新版国家标准的商品二维码,这样的情况有望得到解决。
中国物品编码中心总工程师 李建辉:最大的特点是一码通,通过一个二维码可以同时解决结算、追溯、营销、监管四大需求。对于生产企业,在包装上无需再印多个二维码,空间可以节省30%以上。对于零售企业,POS机直接识读二维码获取它的保质期,可以自动拦截过期商品的销售。
特别是对于出口企业,因为新版商品二维码国家标准与现行国际标准实现了一致,将直接带来成本下降和效率提升。
中国物品编码中心总工程师 李建辉:新标准将改变中国商品出海标识方面的困境,真正实现一码通全球,使贸易通关更加顺畅。通过一个标准的商品二维码,可以聚合多国关于标签的要求,促进进出口的企业包装成本显著下降。
消费者扫码
商品信息一目了然
符合新版国家标准的商品二维码不仅能为生产企业和销售商降本增效,也会方便消费者日常购物。
在中国物品编码中心的实验室记者看到,从外观上看,新版和旧版的商品二维码看不出明显区别。
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应用推广部副主任 邱江风:这个二维码是符合最新的商品二维码国家标准的,扫这个二维码,可以看到很多信息,除了本身产品的信息之外,可以看到企业相关的信息,还有包括销售、物流等等这些信息。
在实际应用中,消费者使用智能手机扫描新版商品二维码,可以安全可靠获取商品详细信息,如使用说明、维修指南、保质期,以及企业的营销、服务信息。特别是对于预包装食品,消费者扫码可以直达数字标签页面查看营养成分、配料表、检测报告等相关信息,彻底解决包装面积受限难题,实现透明、安心消费。
新版商品二维码通过建立备案和检测机制,大幅提高了安全性,能够有效防止虚假二维码在市面上使用。
中国物品编码中心总工程师 李建辉:通过扫标准二维码,可以获得产品的原产国,以及进出口的报关单号等全链路的溯源信息,也可以展示多种的语言标签,有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还可以让消费者获得更多产品信息。也让全球的消费者对中国产品信得过,更放心。
(总台央视记者 李晶晶 郝亮)
judangdimeitiwuhanwanbaobaodao,wuyiqijian,wuhanshidedaoyoufeichangjinqiao,tuanqidouyijinganpaimanle。hubeijinpaidaoyouyangfeihujieshao,qifuzedegongzuoshiyou100duomingdaoyou,wuyiqijianjiangquanyuanshangzhen,“wozijidoudeshangzhendaituan,shizaishidaoyoubugouyong”。据(ju)当(dang)地(di)媒(mei)体(ti)武(wu)汉(han)晚(wan)报(bao)报(bao)道(dao),(,)五(wu)一(yi)期(qi)间(jian),(,)武(wu)汉(han)市(shi)的(de)导(dao)游(you)非(fei)常(chang)紧(jin)俏(qiao),(,)团(tuan)期(qi)都(dou)已(yi)经(jing)安(an)排(pai)满(man)了(le)。(。)湖(hu)北(bei)金(jin)牌(pai)导(dao)游(you)杨(yang)飞(fei)虎(hu)介(jie)绍(shao),(,)其(qi)负(fu)责(ze)的(de)工(gong)作(zuo)室(shi)有(you)1(1)00多(duo)名(ming)导(dao)游(you),(,)五(wu)一(yi)期(qi)间(jian)将(jiang)全(quan)员(yuan)上(shang)阵(zhen),(,)“(“)我(wo)自(zi)己(ji)都(dou)得(de)上(shang)阵(zhen)带(dai)团(tuan),(,)实(shi)在(zai)是(shi)导(dao)游(you)不(bu)够(gou)用(yong)”(”)。(。)
应急管理部:拟向教育部申报设立应急管理大学
从美国对华政策调整的角度看,未来不确定不稳定的因素或许更多。从人事上看,外媒将此轮美国对华姿态变化解读为拜登政府内部对华“接触派”的功劳,认为常务副国务卿、主管对华事务的最高外交官舍曼在“无人飞艇”事件后推动中美关系软着陆上做了不少工作。而分管亚太事务的副助理国务卿兼“中国屋”负责人华自强更在3月就低调访华听取中方社会各界声音,实现两国工作层的面对面交往,这些是美国对华政策中相对理性、温和的力量。但近期舍曼和华自强先后宣布将在6月底退休和卸任,似乎预示着这股力量在新一轮对华政策班子调整中遭到削弱,而对华强硬的声音仍然强大,这给中美关系带来的并非积极稳定信号。